TAMEAN:是时间平均平均流速,2个平均,第一个是每个时刻点取样容积内的平均速度,第二个是一个周期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。
TAMAX:是时间平均峰值流速。
血流量=TAMEANx横截面积x60。
血流量=0.5TAMAX x 横截面积 x 60。
那么时间平均平均流速TAMEAN和时间平均峰值流速TAMAX这两个东西分别是什么呢?
时间平均平均流速TAMEAN,严格意义上应该叫平均流速曲线的时间平均值,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,计算每一个时间点上所有红细胞的平均流速,然后再将每个时间点上的平均流速再平均一次,所得的数值就是时间平均平均流速,也即是取样容积SV宽度内容一个时刻的平均速度。
想不明白“平均再平均”的朋友,可以看看这个非常粗糙的比喻:
假设高二三班有a、b、c三位同学,他们在一点钟的奔跑速度分别是1、2、3m/s,两点钟的速度是4、5、6m/s,三点钟的速度是7、8、9m/s。
那么高二三班的时间平均平均流速怎么算呢?
第一步,先分别求出高二三班a、b、c三位同学在一点钟、两点钟、三点钟的平均流速。
一点钟的平均流速是1+2+3/3=2m/s,两点钟的平均流速是4+5+6/3=5m/s,三点钟的平均流速是7+8+9/3=8m/s。
第二步,将一点钟、两点钟、三点钟的平均流速再平均一次,即可得出时间平均流速。
高二三班的时间平均平均流速为2+5+8/3=5m/s。
时间平均平均流速的准确性
关于时间平均平均流速,有的仪器用TAMEAN表示,有的用TAMV、TMFV等(本文用TAMEAN),取得频谱之后,仪器可以自动测量TAMEAN(下图蓝色线条描迹的就是每一个时间点上的平均流速)。
理论上来讲,TAMEAN是最为准确的一种计算血流量的方法。
但实际上,在测量流速的时候,即使我们将PW的取样门包含了整个血管内径,那也只是包含了血管的前后壁,而左右侧壁就未必能覆盖得了。
因为靠近左右侧壁的血流是否能被声束照射到,不是我们能控制的,而是取决于设备的超声波切片厚度。
那么有一部分靠近血管壁(左右侧壁)的低速血流就很有可能没被检测到(测量血流量要求血管内的血流状态为抛物面层流(即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层流),层流的特点为血管中心流速最高,靠近管壁最低)。
从而导致仪器计算平均值的时候会漏掉这一部分低值,所以算出来的TAMEAN就会比真实数据偏大。
更详细到位的解释请点击张羽博士的文章链接:张博士开讲啦!详解血管通路标准化PW测量
再者,壁滤波会滤除低速血流这一点也不能忽视,一样会使算出来的的血流量偏大。
时间平均峰值流速的解释:
时间平均峰值流速,也叫时间平均最大流速,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,选出每个时间点上的最大流速,然后将每个时间点上的最大流速取平均值,得出来的数值就是时间平均峰值流速。
不理解的朋友同样可以用上述高二三班同学的例子解释:
一点钟的最大速度是3m/s,两点钟的最大速度是6m/s,三点钟的最大速度是9m/s,那么高二三班的时间平均峰值流速就是3+6+9/3=6m/s。
有的仪器用TAMAX表示时间平均峰值流速,有的用TAMX、TAP、TAPV、TAPVC等(本文用TAMAX),取得频谱之后,仪器同样可以自动测量TAMAX(下图绿色线条描迹的就是每一个时间点上的最大流速,即抛物面层流状态下血管中心的流速)。
那么时间平均平均流速和时间平均峰值流速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?
从上图中可以看出,在每个时间点上,蓝色曲线(TAMEAN)的高度差不多是绿色曲线(TAMAX)的一半,也就是说TAMEAN=0.5TAMAX(实际上由于前面所述切片厚度、滤波等因素的影响,TAMEAN比真实情况要大一点,也就是比0.5TAMAX大一点)。
TAMEAN=0.5TAMAX的理论基础是:抛物面层流状态下,管道的平均流速是最高流速的一半,而最高流速就是管道中心的流速。
因此,开篇的公式“血流量=TAMEAN x 横截面积 x 60 ” 其实也可以用时间平均峰值流速TAMAX来计算,只需要加上一个校正因子0.5,即“血流量=0.5TAMAX x 横截面积 x 60 ”(注:非抛物面层流状态下,血流量=(0.5~1)TAMAX x 横截面积 x 60 )
现在大多更加提倡用TAMAX。因为TAMEAN有的缺点,TAMAX没有,TAMAX只需要得到最大流速即可,不存在切片厚度和滤波的问题。
而TAMAX有的缺点,TAMEAN也有。它俩共有的缺点就是,如果不能保证血液状态是抛物面层流和取得血管中心的最大流速,血流量算出来就会有误差。
提供了TAMEAN和TAMAX两个指标计算血流量,至于用哪一种,可以随自己的喜好选择。